e小说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e小说网 > 蚁贼 > 第213章 上都

第213章 上都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面对朝阳东升,徘徊在尸山血海、狼藉沆瀣的战场之上,雷帖木儿不花不由叹道:“时也?命也?”

辽阳一战,纳哈出的数万元军,回去的只有数千。从今往后,莫说上都还有指望借助其来平衡辽东态势的意图,只怕沈阳自保也难。可以说,雷帖木儿不花火中取栗的如意算盘,还没有得以正式的实施,便已经宣告夭折。

他哭笑不得。

这不能说是他的失算。堂堂数万大军,站着不动任人砍头,也得杀好几天,谁又能想的到,就这么忽然一下子灰飞湮灭了?而起因,只不过是因为他们把数千的上都军误认为了海东的援军大部队。

雷帖木儿不花忍不住又叹了一口气,重复道:“时也?命也?运也!”

他找不来答案,只能把这一切的原因归结到气运上。或许,海东气运正旺,这是真的,没有人可以肯定的知道。然而,很快的,雷帖木儿不花就能发现,上都与沈阳的气运不太好,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。

几天后,随着雷帖木儿不花到达平壤,一封来自上都的加急军报,也送到了邓舍的面前。

海东与纳哈出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得知了:奉元帝之命,屯驻大同的孛罗帖木儿亲率三军,兴师动众,兵发上都,其前锋已经抵达了兴和。

兴和,位处大同与上都之间。距离上都约有五百里,距离大同也约有五百里,同时距离大都也差不多是五百里,正处在大三角的中心。

战略地位较为重要。

战国时期,赵武灵王曾在此地“胡服骑射”。北魏初年,北魏道武帝为防御来自北部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柔然之侵扰,在山西、河北、内蒙古的边境一带设置了六个军镇,兴和附近的柔玄镇是为其一。北魏正光四年,六镇兵民揭竿起义。起义失败后,六镇故地成了一片废墟。

昔日的军事重镇,今日又成了鏖兵的所在。

平壤迎宾馆内,雷帖木儿不花坐立不安,他懊悔不迭。

兴和到上都有五百里,看起来很远,可是漠南的地势基本一马平川,河流也很稀少,基本没有什么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的险要重地。且兴和一带,皆处于蒙元的势力范围之内,不存在人为的阻拦,如果孛罗帖木儿纵军疾驰的话,用不了十天,就能从兴和杀到上都城下。

上都城中虽然还有一万余的军马,老卒却不多,多半为招募不久的新卒。程思忠勇而少谋,没有雷帖木儿不花的辅佐,就凭他,能不能抵挡的住孛罗帖木儿?答案不言而喻。若无外援,上都的陷落只是早晚的事儿。

想到这里,雷帖木儿不花不觉又有些侥幸。

尽管驰援辽阳的结果大违了他的本意,--纳哈出受到了重创。可不管怎么说,天大的一份人情,他送给邓舍了。计划赶不上变化,时过境迁,有道是识时务者为俊杰,而今是人在屋檐下,不得不低头。

他现在再也没有甚么平衡辽东的念头,也没了狐假虎威的奢想,不再以纵横、权谋家自居,改行做了说客,连着求见邓舍了两次,一门心思想要说动邓舍,只求他赶快调回精锐,援助上都。

邓舍召集文武群臣,商议此事。

众人意见不一,有赞成支援的,说道:“孛罗帖木儿乃鞑子的悍将。去年的丰州一战,他歼灭关铎部数万。主公的义父也没在此战之中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他可以称之为我海东的生死大敌,与我海东结有生死之仇。今番,他又来取上都,上都若失,则我辽东门户大开。

“因此臣以为,无论于公于私,我军皆当援之。”

有反对的,说道:“臣闻听,孛罗帖木儿在大同,奉鞑子皇帝之旨,设大都督兵农司,兼领其职,下置十道分司,专督屯种,已有一年。所得收成,除输送大都所用,多半留在军中,供其自需。山西富庶之地,其年前之收获必然甚多。

“收获多,则粮足。粮足,则有士气。有士气,则有斗志。兼且他挟年前丰州大胜之余威,怕更加气贯长虹。对比我军,连年征战不休,辽东战局方定,至今南高丽战事未休。以我之疲卒,仓促应战其精锐,臣以为,胜算小而败算大。

“兵法云:将不可因怒兴兵。主公不可不审察之、慎思之。”

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。同一个问题,不同的角度出发,得出的结论就不一样。邓舍闭着眼睛,斜靠在软榻上坐着,一手支头,一手轻轻敲击着软榻的把手,听着群臣互相激烈地辩论。他不怕他们辩论,相反的,他们辩论的越激烈,他越高兴。

因为,兼听则明。只有他们辩论地激烈了,争论地深入了,敌我的优劣才能被分析的透彻。才有助于他做出正确的决定。

赞成支援的一方,有一人出列驳斥反对者提出的论据。他说道:“孛罗帖木儿有大都督兵农司,我海东亦有屯田军。若以比粮足,而论士气之高低。请问刘大人,大同之粮,岂有我海东之丰?此其一。

“孛罗帖木儿部固然年前丰州获胜,士气甚高。

“但我海东,年余来,先取辽阳,近得王京。主公帅旗指向,连克重镇;我军铁蹄到处,所向披靡。高丽之伪主王祺,今成我阶下之囚;蒙元之国王囊加歹,早成了明日黄花。纳哈出空有北地蒙古十万部落,三战三败,咫尺天涯,不能南下一步。我军虽然久战,士气亦然前所未有的旺盛。此其二。

“兵法云: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从未听闻过正该鼓气之时,偏生大步后退。臣也不才,伏唯请主公明断。”

说话这人年约四十,面白须浓,形貌俊朗,原名杨柁,新近改了一个名字,取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之意,唤作杨行健,字自强。他本为辽东汉人,耕读传家,是邓舍新得不久的一个才俊,现任行省检校所检校官一职。

“杨大人此言谬哉!”

他话音才落,反对支援上都的一方,即立刻有人高声反驳道:“强弩之末,矢不能穿鲁缟。我平壤距离兴和,远近何止千里,距离上都,亦有千里之遥。杨大人通方之士,向有才俊之名,难道没有读过《汉书·韩安国传》么?

“‘今将卷甲轻举,深入长驱,难以为功。’

“兴和至上都沿线的城池多为鞑子占据,我军若纵向鱼贯前行,则有受迎击或腰击之患;横向数道并出,则有被隔绝或抄袭之忧。疾则粮乏,人马走的太快,粮草定然跟不上。徐则后利,人马走的太慢,就会丧失战机。不至千里,人马乏食。

“兵法云:遗人获也。汉武帝不从韩安国之言,故有马邑之败。臣故曰不该援。”

反对这人名叫刘世泽,也是邓舍新得的辽东士子,与适才的那位“刘大人”是兄弟。“刘大人”名叫刘世民,两人都来自盖州,在当地很有名气,号称“辽左地灵,独美二刘”。刘世泽为弟,现任行省架阁库的管勾。刘世民为兄,与杨行健一样,亦然任职检校所,做的检校官。

刘世泽所说的反对意见,后半截悉数引自《汉书·韩安国传》。“遗人获也”的意思,就是说主动送士卒给敌人俘获。

“此为死读书也。《汉书·韩安国传》所述,乃论汉与匈奴的关系。当其时也,匈奴骑兵占据上风。尽管如此,若非因汉军的一个亭尉被俘而向匈奴供出了汉军的全盘伏击计划,导致汉军马邑设伏遭到失败的话,只怕匈奴的单于也难以逃脱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