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待西方教的事情,可谓雷声大雨点根本没有,让所有关注此事的人大跌眼镜,不明白玄清葫芦里卖的什么药,就连接引和准提事后,也觉得是不是答应的太轻易了。
“师弟,我看玄清就算冲着你来的,你是不是动过打他徒弟的苗头?”接引知道自己师弟,这些年从东方掳来不少人,没有一个是心甘情愿来的,最后还是靠自己以大法教化,使之诚心皈依佛教。
“师兄,这个···我····唉,我是动过这个心思,可还没有一点实质的行动,就被玄清这次给堵住了,他是怎么知道我在打他徒弟的心思?”准提也是郁闷,毕竟玄清的徒弟各个身具功德,正是最好的人选。
“师弟,你是怎么想的,大家毕竟经常见面,这是不是有点过分?”接引不想因为一两个人,为佛教树立大敌。
“师兄的苦心我知道,但师弟是不得已为之,不然也不会有现在的佛教了,玄清的徒弟都有功德,尤其是孔宣兄弟二人,他们还是人族护法,把他们弄进来,不但可以顺利传教人族,还能镇压我佛教的气运!”准提低头认错,别人误会嘲笑自己都无所谓,没想到连师兄都不理解自己。
“师弟,难为你了,是为兄的错,我在这里给你赔礼了,以后我也来分担一些,省的你一人处处落面皮!”接引看到准提伤心,哪里不明白他为什么。主要是西方贫瘠,人才灵宝极度稀缺,不然身为圣人的准提,会这么不要面皮的和一个强盗似得,什么好东西都想抢来。
“师兄不可,这些事情师弟一人足矣,骂名我一人背就可,你就高高在上,带领我们佛教大兴即可!”
准提想到当年师兄化形后,本来可以把自己炼制成灵宝,但发现自己有了灵智,便小心的呵护自己,一直等到自己化形,遇到祸事每每挡在自己前面,如今有了实力,一定要帮助师兄壮大佛教,不要脸的事情自己来就行了,何必在拉上师兄,在说他也不是那块料,省的徒增笑话。
在说一个门派,怎么着都应该有一个正面人物,这边的事情,三清也知道了,没想到玄清竟然为了私利,就这麽放过西方二人,都是冷哼一声算了,毕竟就算他们去了也就这样,顶多是落一下对方的面皮。
这里的事情根本就没有影响人族的进展,现在夏朝已经传位给夏桀,意味着封神越来越近了,夏桀开始荒淫无道,导致民声哀怨,各方诸侯暗地里积蓄力量,等待时机推翻夏桀。
三百年时间匆匆而过,大家齐聚八景宫,玄清和老子没有门人上榜,元始把目光盯上通天的截教,没办法,现在佛教不归玄门,大劫和人家没有关系了。
“截教门人多少披鳞带甲、湿生卵化之辈,多是一些不修功德,桀骜不驯之辈,理应上榜!”元始天尊为了阐教,上来就对通天开火了。
“哼!我门下弟子,每曰里尽皆参习鸿钧大道,听道金鳌岛,哪里会沾染什么杀机因果。元始天尊门下,多有跋扈欺人之辈,倚仗师门气运嚣张不已,自己沾惹了杀劫,别想拿我弟子做那代替之人!”通天知道元始天尊怎么想的。
两人谁都不相让,都想对方的弟子上榜。最后不了了之,决定在三百年后签订封神榜,老子也说下次是最后一次了,大家回去好好想想,事不过三!
商汤开始加大农牧商业生产,每年的进贡都是自己出钱,商汤的仁慈之名传遍四方,各地百姓纷纷来投奔他。就这样商汤领地的实力越来越大,有一年他想试试不进贡,看看夏桀有什么反应,没想到还有这么多人听从他的命令。
商汤立即派人带着金银珠宝,而且还比以往都多,顺便贿赂了桀身边的宠臣,最后桀看到进贡的东西,不但没有怪罪于商汤,还大大的派人嘉奖他。
汤知道时机还不成熟,只好按兵不动,加大国力兵力,直到桀彻底失去民心,众叛亲离后,汤起兵伐桀。商汤正式兴兵伐夏。在战前他隆重举行了誓师活动,说夏桀破坏生产,残酷盘剥压迫民众的罪行。申明自己是秉承天意征伐夏桀,目的是为了拯民于水火之中。商汤还宣布了严格的战场纪律。这番誓师,极大地振奋了士气。
最后商汤联合各路诸侯,最终灭了四百多年的夏朝,然后商汤在各路诸侯的拥戴下,建立了商朝,人民重新恢复安居乐业、百事待兴的局面。
时间过得非常快,转眼到了最后一次封神榜签押的时间,阐截二教互不相让,最后大家决定不签了,上不上榜全凭自己的机缘。
“从今日开始金鳌岛听讲,你们都听说点封神劫了吧,下去紧闭洞府,静诵黄庭,便可安然渡劫!如若私自下山,生死不论!”通天一回来便吩咐众弟子,他不相信自己的弟子不下山还能上榜,叫他阐教自己玩去吧。
“你们十二人身逢杀劫,劫数来的时候,你们就下山应劫,当劫数过了,你们方可才能再次清修,逍遥在天地间。”
阐截二教的吩咐形式不同,注定了结局也是不一样的。劫数来的时候,不是你想躲就能躲,就算暗自坐在家里,也挡不住祸从天降。
转眼间商朝传到了帝乙,他在位的时候有三个儿子,但他最喜欢帝辛,因为帝辛天资聪颖,闻见甚敏;稍长又材力过人,有倒曳九牛之威,具抚梁易柱之力,深得帝乙欢心。
在帝乙驾崩后,便将帝位传给了帝辛,然后帝辛继位后,重视农桑,社会生产力发展,国力强盛。他继续发起对东夷用兵,打退了东夷向中原扩张。其实帝辛是个很有本事、能文能武的人。他统一东南,把东夷和平原的统一巩固起来。
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,帝辛越来越刚愎自用,根本就很少能听进他人的言语,除了害怕他的老师闻仲,整个朝堂都是他一言而定,虽然如此,大臣都也没有任何反对,毕竟帝辛并没有出现任何错误。
帝辛也就是日后的纣王,以后称其为纣王。